系统性思维的陷阱:从“完美方案”到“有效落地”
Nov 21 2025我做程序员已经 10 多年了。
回想刚入行那会儿,我的思维模式很简单:产品经理提什么,我就做什么。那时候追求的是“短平快”,像个执行指令的机器,代码写得快就是牛。
后来加入了腾讯,随着职级的提升,负责的系统越来越复杂,我开始意识到:写代码只是冰山一角,做方案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所谓的“系统性思维”,一度让我受益匪浅,但最近我发现,如果一旦陷入对“完美”的执念,系统性思维反而会成为阻碍项目落地的最大陷阱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,如何在架构设计、风险控制和实际落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方案的本质:平衡客观条件的艺术
什么是做方案?以前我觉得是画一张最漂亮的架构图,用最牛的组件。现在我理解,做方案其实是把各种“客观条件”作为输入,寻找最优解的过程。
这些客观条件包括:
- 硬件资源:手头有多少服务器?
- 依赖组件:公司基建支持什么?(比如你想用 ClickHouse,但公司运维没经验,出了问题没人兜底,那这就不是一个好选项,不如看看现有组件能不能替代。)
- 人力成本:团队几个人?水平如何?
- 时间窗口:业务等得起多久?
我见过很多“完美”的方案,逻辑自洽,架构优雅,但落地需要半年。而另一个方案虽然略显粗糙,但只需要 1 个月,且预留了后续演进的空间。在商业世界里,后者往往才是胜者。
架构不是设计出来的,是演进出来的。 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各种客观条件的优先级,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通过多方评审(集思广益,消除盲区),找到那个平衡点。
实战案例:只解决 80% 的问题
分享一个我在腾讯做权限中心时的真实案例。
当时我们面临一个痛点:有一个中心化的管理员,每天大量时间都在处理审批单,他一直在吐槽,希望把这些审批自动路由到对应的业务负责人,别全堆在他头上。
我第一反应是:做不到。
从技术角度看,审批范围是一个复杂的表达式。要根据用户申请的数据去匹配这个表达式,没法直接做数据库索引。如果要实现,就得全表扫描进行遍历匹配,性能扛不住。而且,很多申请范围很模糊,根本匹配不到具体负责人,最后还是得兜底回落到管理员那里。
于是这个需求被我挡回去了。后来问题太严重,捅到了上面。在复盘会上,我的 Leader 问了一句话,让我瞬间顿悟:
“能不能在只解决 80% 问题的前提下,来做这个方案?”
我突然意识到,我陷入了“完美主义”的陷阱。我一直在纠结那 20% 匹配不到的情况,却忽略了如果能自动化处理掉 80% 的单子,管理员的工作量就能大大减轻。
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方案:
- 引入前置索引:提取表达式中的关键特征做索引。
- 允许降级:能走索引匹配的先走索引,匹配不到的(那复杂的 20%),直接回退给中心管理员。
事实证明,方案落地后,管理员的压力骤减。这就告诉我:有时候真的没有完美的方案,只有平衡现状的方案。
开源代码的“神话”与重构
在阅读优秀开源项目代码时,我常有这种时刻:“哇塞,这代码写得太神了,连这种极端场景都想到了,作者是开了天眼吗?”
随着我自己经验的增长,我发现所谓的“神人”并没有那么玄乎。
他能考虑到那个场景,很可能只是因为他踩过那个坑。
- 版本 1.0 可能是个草台班子。
- 版本 2.0 修复了几个致命 Bug(踩坑)。
- 版本 3.0 因为补丁打多了,代码太烂,被迫重构,把之前的坑变成了新的设计约束。
我在腾讯的 6 年里,权限中心整体重构过 3 次,API 网关也重构过 3 次。每一次重构,都是因为旧的方案无法适应新的客观条件。
踩坑并不是坏事,失败也是财富。 那些让你绞尽脑汁都想不到的 Edge Case,往往是别人血淋淋的经验积累。我们在做方案时,不要怕现在的方案未来会被推翻,只要预留了演进空间,现在的“不完美”就是未来能力的基石。
警惕“过度系统化”的僵局
我现在所在的公司,领导层是运维出身。运维思维和研发思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:运维天然厌恶风险(Risk Averse),而研发需要管理风险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: 我提出了方案 A 来解决问题 A,但在评审会上,领导会挑战:“你这个方案没有解决问题 B 怎么办?有没有风险?”
于是,技术评审会变成了“挑刺大会”。
- 为了应对领导的挑刺,我们被迫把方案搞得越来越复杂,试图覆盖所有角落。
- 方案一复杂,落地难度就指数级上升。
- 最终结果是:动作变形,无法落地,不了了之。
组内甚至有同事因为方案迟迟推不动,最后无奈活水走人。
这种过度系统化的思考方式,实际上是一种停滞。领导当然需要系统性思考,但如果一直纠结于“一步到位”的完美方案,就会导致方案根本不具备可行性。
我的应对策略:最小化闭环
面对这种环境,如果硬刚,很容易陷入内耗。我的应对方法是: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策略 + 工具提效。
- 把方案切得足够小:不要试图画一张大饼,而是聚焦当前最核心的痛点。
- 快速跑通 PoC(概念验证):与其在会议室争论风险,不如直接把代码跑起来,让领导看到可视化的成果。
- 利用 AI 提效:为了不让自己太累,我现在大量使用 AI 编程工具。它可以帮我快速生成原型代码,大大缩短从“想法”到“演示”的时间。
虽然这样做确实会累一点(因为要先斩后奏,自己承担一部分验证成本),但在“不做不错”和“艰难推进”之间,我选择后者。
写在最后
系统性思维是好东西,它让我们思考得更全面。但我们不能让系统性思维成为阻碍系统发展的借口。
做方案,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。
既要有思维高度,也要有“先解决当下问题”的务实态度。不要害怕方案不完美,只要控制好风险,让系统转起来,剩下的,交给时间去演进。